年11月3日,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简称:音促会)联合承办,中国移动咪咕音乐有限公司、腾讯音乐娱乐(深圳)有限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亚歌文化、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联合协办的“第四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在名为“产业融合、科技创新与版权保护”的主题分享会上,成都音像出版社社长、成都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宇,京东音像总监王天骄,非凡京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熠明,唱吧创始人兼CEO陈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总法律顾问杨奇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副总干事及法律总顾问刘平,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及总干事邹建华和主持人佟雪娜,围绕目前音乐与互联网、传媒、通信等其他产业发展融合的结果,从实体唱片、数字音乐、产业融合、科技创新最后深入版权,进行了经验展示与热点探讨。 王宇社长在讨论中讲到:“结合成都音像出版社20多年的发展和近四、五年向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体验,我个人认为内容是永恒的,只是内容的载体和传输形式发生了改变——黑胶时代,音乐内容的载体是黑胶,内容是不变的;而在录音带时代,它的载体是胶片、CD和磁带组成的录音带作为音乐内容版权的载体;录音带时代过去后,大概是年,我到北京来做四川的第一张光盘时,单张的加工价是5.5元,现在大量的光盘复制生产厂和生产线倒闭,光盘的生产价降到不到1元的0.6-0.7元。 音像唱片产业在我的认知里是所有音乐的表现形式。通过录制形成内容、形成版权,起初以录音带、光盘这个以物理载体为主的版权的存在载体,而这个时代过去以后,我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而年移动互联网兴起以后,大量的音频和视频网站使用大量音乐著作权,由于我们对互联网传输技术的管理相对滞后,整体的音乐著作权没有在版权认证的前提下直接上线,传统的著作人的版权实际上没得到保护,严重地影响了作者的创作激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成都音像出版社在这个时代通过近五年的市场摸索经验,结合国家当下的版权的法律法规,在中国音乐产业促进协会的指导下,最近正在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传输的音乐版权的集成和分发平台,它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欢迎传统的音像出版社、唱片公司、音乐原创者一起来参与这项工作。” 成都音像出版社立足成都市建设“中国音乐之都”的宏伟愿景,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国数字与音像出版协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从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创造优秀音乐内容、吸附国内外资源等维度启动和推动了一批音乐产业项目,打造适合互联网新时代的音乐产业生态。 打造“音乐产业科学发展体系” 音乐产业科学发展体系的创建是音乐产业稳定发展的前提,其中包含音乐产业科学发展标准体系和音乐产业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目前,成都音像出版社承担了音乐产业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中的《中国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的撰写和发布工作,调研包括31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在内的35个城市的音乐产业发展指数,为各城市音乐产业发展评价和诊断提供科学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构建数字音乐产业平台 成都音像出版社拟实施建设集音乐版权内容集成、数字出版交易、线上线下分发、音乐大数据应用、音乐榜单为一体的我国首家“数字音乐互联网内容集成分发平台——大音云”。其由音乐版权资源库、数字出版中心、线上线下分发中心、大数据中心、音乐榜单等功能板块构成。可以实现音乐产品与互联网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构建新型音乐版权付费盈利模式,规范音乐市场秩序,推动实现传统音乐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创新、业态升级。 打造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园区) 成都音像出版社利用自身资质、业务和资源优势,并通过与青羊区合作与支持,共同建设少城视井园区。通过对原创视听内容生产运营、视听娱乐活动和版权线下运营等主体项目,将扶持近百个视听团队创作,每年生产条原创视听作品,获取个内容版权,并整合音乐内容营销、展开多元化经营获取商业回报,使音乐园区真正成为出品精品内容、生产优秀出版物、涌现优秀音乐人才的产业平台。 建设成都本土音乐品牌 针对成都打造“中国音乐之都”建设需求,成都音像将整合海内外资源,打造国内一流的音乐厂牌,生产品牌化的优质音乐内容;举办一系列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论坛;打造属于成都特色的音乐演出品牌,如音乐嘉年华、音乐节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13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