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方洁数据 张子涵阳洋江婧怡冯淙萱可视化 江婧怡张子涵杜梦颖冯淙萱王梦丹张瑞交互 杜梦颖文案 张子涵张瑞阳洋美编 王梦丹头图源自中国电影资料馆 近日,《天书奇谭》4K修复版即将上映。时隔38年,当年的主创一半已经去世,而许多80、90后终于能在大银幕上“重温旧梦”。 此前,4K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亮相北影节。作为中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剧中的革命夫妻李侠与何兰芬能如愿共赏深蓝夜幕中的皎洁月光。 即将到来的10月27日是世界音像遗产日,老电影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过去,人们用胶片拍摄和存储电影。但无论胶片材料如何发展变化,却始终保存难、易受损。电影修复就是将胶片电影进行处理、还原其本来面貌的过程。 其中,4K(即分辨率*)修复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修复技术,工作量是2K(即分辨率*)修复的4倍。[1]我国目前已经完成了不少电影的修复,但由于4K修复难度系数较高,目前完成4K修复的电影也相对较少。年到年1月期间,中国电影资料馆已完成部电影的2K修复,但4K修复则只有15部。[2]我们统计了近年来由中国机构主导或参与的4K修复中国电影,试图用这38部电影管窥中国电影修复的十几年“简史”。修复片单: 经典永不过时 在这38部电影中,上世纪80、90年代首映的电影最多,改革开放(年)之后进行首映的电影有25部。最早进行原版首映的是年的《三毛流浪记》,它也是新中国公映的第一部国产电影。最近的则是年王家卫执导的《》。修复电影的评分基本都高于7分,说明修复时经典电影更受青睐。此外,修复电影的选择主要有两种导向:一是针对冷门经典电影的抢救性修复,侧重政治、历史的纪念,如《开国大典》、《上甘岭》等;二则是偏向呼声较高的电影,商业价值被纳入考量,比如《红高粱》、《英雄本色》等。此外,导演个人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对拍摄的电影精益求精,王家卫的8部电影4K修复都由他主导完成。4K修复电影中,剧情、爱情标签占多数。此外,战争、历史、传记等标签也不时出现,比如6部标签为战争的影片中,《红高粱》《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便从不同角度共同着眼于中国的抗日战争。这些老电影以不同视角为中国电影史和中国历史写下注脚,在艺术价值之外也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修复: “愚公移山”和“修旧如旧” “对电影修复师来说,他们的工作就是与帧率赛跑。”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修复师王峥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说道。胶片可能因保存不当等原因出现掉色、变色、模糊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修复师细心地逐帧修复。如今的电影通常为每秒24帧(即每秒24个画面)[3],而目前我国4K修复电影的时长主要集中在分钟左右,个60秒便是个24帧。修复师的工作量像一道三次相乘的数学题,尽管24这个数字看上去并不大,却在数千倍递增中被赋予巨大的威力。 总的来算,一部电影有近15万帧。每一个电影修复师,都像在“愚公移山”。修复一般需要十来个人共同完成。即便如此,每个人负责十分钟,也有一万多帧,工作量极大。有时需要多次返工,更会推迟进度。这要求修复师们必须极其耐心,且必须十分专注,才能不遗漏任何一帧。[4]据王峥介绍,要按时完成修复工作,每个电影修复师一天平均要修复帧左右。[5]但这仅是理想状态,根据实际情况,一帧的修复时间短则几秒,长则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涉及夜戏、雨雾戏、特效戏等镜头的修复难度较高,需要更审慎的修复,不过更常见的问题则是胶片因保存不当等原因造成的物理损伤,霉斑、油污、划痕、变形......这些困难经常让修复师欲哭无泪。因此,一般的电影修复基本要遵循固定的流程,电影胶片会先进行物理层面的清洗与修补,扫描成数字文件。胶片的脆弱性让物理修复和检查扫描非常必要。国内现存最早的电影故事片,年的《劳工之爱情》,已经90多岁“高龄”的老胶片十分脆弱,尽管只有十分钟的胶片素材,却经历整整三天三夜才抢救过来。[6]除了上文提到的逐帧画面修复,声音修复也是修复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老电影往往采用较原始的单声道,现在的电影则已经广泛使用更具空间感的环绕声。修复师需要在理解电影场景的基础上,协调人声、环境、音效、音乐之间的关系,甚至需要重新配音、配乐。修复完声音之后,修复师还需要进行关键的一步——声画合成。虽然声画合成在技术上不成问题,但不加注意也会出岔子。因为修复对象多为未被剪辑的原始素材,因此合成环节容易把影片发行时被剪掉的部分内容合成在修复完成品中。这就需要在素材研究整理上多下功夫。作为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制作及数字修复专业研三学生,小影(化名)在接受RUC新闻坊采访时讲述了她的故事:“记得在修复年的影片《法官妈妈》的时候,需要把修复画面跟修复音轨对上嘛,但就是差0.1秒,死活对不上。”这0.1秒,就如同“移山”中遗漏的一枚小石子,虽然小,但少了它,巍峨巨山也不算搬完。“我们修复小组的人一下午啥也没干,就在看口型对声音。跟听力考试一样,支棱着耳朵,趴在监视器上看口型、听台词。对完之后感觉自己有点顺风耳那意思了。”数字修复过程非常复杂艰辛,但这还不是电影修复中最困难的。电影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而“既要恢复影像原貌,又不能把旧片修成新的,艺术层面的问题则更多”。在声、画两方面,电影修复都需要技术与艺术“共舞”。在颜色校正过程中,修复师们常常追求“让修复后每一个镜头的颜色都代表创作者当时所表达的含义”,因此一些修复会在主创参与下共同完成。《海上花》的修复调色就邀请了该片导演和摄影指导,当年拍摄时,为重现张爱玲笔下的旧上海风月场,他们曾做过精细的布光实验,这也成了修复时的重要调色依据。[7]交互网站链接: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83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