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青山绿水音符缭绕,山水之间踏歌行。你听,是拉祜山乡生活变迁的幸福音,是拉祜群众走向乡村振兴道路铿锵的脚步声。 文化挖掘乡村振兴路上有奔头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幸福吉祥,吉祥幸福,快乐到永远。” 曾经的老达保村民小组是一个传统拉祜族村落,近年来,发展旅游业、演艺经济是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经过三年疫情的沉寂,年正月初三,老达保恢复演出的第一天就接待游客余人,演出收入近6万元。老达保村民李娜倮说:“如今,我们依托拉祜文化,把路灯‘唱’亮了,路‘唱’通了,还吃上了红火的‘旅游饭’。” 一路往村寨中心走,“快乐拉祜”的歌声飞入耳畔,村寨中心的舞台上,象脚鼓和着铓、镲声,拉祜姑娘便欢乐地舞动起来,她们摆动着手臂,把开荒、播种、除草、收割的劳动场景融入舞蹈,让观众沉醉在摆舞演绎的丰收幸福和喜悦之中。 摆舞来源于日常生活,拉祜族在绿水青山间、生产生活中踏歌起舞,不经意间感染了很多人。老达保村民小组党支部抓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充分挖掘老达保拉祜文化资源。年,组建了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把村民变股民,把表演队做成了企业,自创“快乐拉祜”等民族特色歌舞余支。演艺公司成立至今,实现演出收入.36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万元。 此外,老达保通过“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挖掘民族文化,打造“快乐拉祜”品牌,让老达保成为文化脱贫的典型村落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出新活力。 文化传承乡村振兴路上续根脉 跨越历史的风雨,如今走进拉祜山乡,拉祜文化依旧古韵如初、醇厚多彩,使得澜沧县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底气与实力更足了。 时蹲时跃,前俯后仰,在老达保村民小组,拉祜族芦笙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石开带着村民跳起了芦笙舞。他说:“芦笙舞是祖祖辈辈传下来文化遗产,需要传承。” 李石开除了参加日常的演出,平日里还教大家吹芦笙,现在仅小徒弟就收了9个,9岁的张扎努就是其中之一,小徒弟们经常和他一起参加各类演出。 截至年初,老达保村民小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3人、县级传承人2人。 老达保对非遗传承的重视正是澜沧县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澜沧县持续探索拉祜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式,通过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制定传承与保护的方案和措施、开展“非遗+”等多种方式,让拉祜文化跨越千年仍散发出勃勃生机。 一个傍晚,记者走进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野阔拉祜”的核心区南岭乡勐炳村龙潭老寨,几位芦笙非遗传承人正在开展传承活动,葫芦吹起,舞步跺响,不时有传统乐器哩嘎都、响篾穿插其中。据南岭乡乡长刀海波介绍,南岭乡通过非遗传承人教学,从拉祜传说故事中取材,以文艺的形式讲好拉祜文化、历史故事和风俗习惯,编创形式多样的节目传承好拉祜文化。他说:“只有守住文化根脉,未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针对《牡帕密帕》《芦笙舞》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澜沧县还研究制定了传承与保护的方案和措施,组织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新制作文字、音像资料,出版图书、DVD教学光碟等,发放到各个村寨进行传承培训活动。同时,澜沧县出台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关于加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施办法》,根据政策每年对县级传承人给予元补助,以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奖励。 截至年3月,澜沧县有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14项、市级39项、县级8项;有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19人、市级87人、县级人;省级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区3个。 文化下沉乡村振兴路上展自信 “摆呀摆呀,摆出一个春天。” 前不久,在澜沧县糯扎渡镇大歇场,上演了一场别具特色的“村晚”,舞蹈《摆出一个春天》重现参加年央视春晚的风采,在丰富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吸引了游客的
|